腸道菌失衡恐讓癌症找上身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腸道健康人就長壽(轉貼)

腸道菌失衡恐讓癌症找上身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腸道健康人就長壽(轉貼)


作者 / 邱淑宜 ·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高齡族群常有各種腸胃症狀,影響生活品質也影響心情。消化道權威、台大醫院院長也是台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指出,腸道健康攸關全身健康,因為腸道裡面細菌好壞,與多種疾病生成有關。


吳明賢投入腸道菌研究已久,之前研究幽門桿菌,現在鑽研更廣泛的腸內菌。「我們常講一個人的健康是不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先天就是父母親給你的遺傳,後天就是腸內菌,」他說,雖然來自父母親的基因表現決定人類的健康,但最近發現腸道內數量高於人體細胞數10倍以上的微生物基因表現,透過代謝和免疫作用的影響,在人類健康扮演關鍵性角色,「腸道健康則身心安泰。」


2021年10月19日吳明賢將應《康健》之邀參加〈2021高齡國際趨勢論壇〉,以「腸保安康,健康長壽」為題發表演說,探討醫學如何智慧精準治療老化這種「病」。


腸道菌深受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影響

他指出,腸道菌是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所有因素的總和,你吃進去的食物、飲食偏好都影響腸道菌菌相,「你亂吃你的腸胃菌就是很壞的;另外,你有沒有運動、有沒有熬夜,也會影響你的腸道菌的菌相。」


「腸道菌在人體內非常多樣,菌種可能就多達1,000種,而腸道是動態器官,菌種隨著時間不同,以及腸道內的食物成分而有所不同,」吳明賢表示,腸道菌能夠影響人體的代謝跟免疫,現在就發現有許多疾病可能是由於微生物失衡所造成。透過代謝跟免疫,腸道菌會影響一個人全身健康。


研究已經發現,腸道菌失衡恐引發全身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肥胖、癌症、憂鬱症、巴金森氏症等,都跟腸道菌有關。


8成胃癌因幽門桿菌引起 除菌計劃有效降低發生率

過去台灣每年新增3,500~3,800名胃癌患者,胃癌是國人10大癌症死因第8名,超過8成胃癌由幽門桿菌引起。吳明賢率領的台大醫院研究團隊實證發現,去除幽門桿菌有助預防胃癌發生。吳明賢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會造成胃部持續慢性發炎,引發慢性萎縮性胃炎或黏膜腸上皮化生的癌前病變,最後發展為胃癌,「如果去除體內的幽門桿菌,就能預防幽門桿菌導致的胃癌。」台大醫院在馬祖長達15年的社區防治經驗,證實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後,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馬祖大規模除菌治療是世界第1個使用此策略預防胃癌的計劃,長期追蹤證實大規模篩檢與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顯著降低胃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對於胃癌防治提供了重要實證,有助為全球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及胃癌防治提供完整依據,吳明賢進一步指出,「胃癌未來可望成為罕見疾病(年發生率每10萬人小於6)。」


台大醫院依據馬祖經驗提出胃癌防治解方,也據此訂立國際認可的胃癌防治國際準則,這項傲人的成果刊登於2020年12月的頂尖期刊《Gut》,並獲選為雜誌封面。


腸道菌也可以用於疾病檢測

吳明賢研究團隊也發現,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的腸道菌相和健康的人不一樣,「因此腸道菌相也有運用在疾病檢測的潛力。」其中一個腸道菌影響人體代謝的例子是有些人吃肉影響心血管健康得到心臟病,有些人吃肉卻一點事都沒有,這跟腸道菌是否有產生對心臟血管不利的化合物有關,這是因肉類中的膽鹼及肉鹼會經由腸道菌代謝為氧化三甲胺(TMAO),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台大醫院已研究出一種「肉檢測試」,來判斷一個人適不適合吃肉,發現不適合吃肉,可透過改變飲食內容來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檢測原理為TMAO在人體中代謝速度較快,高風險族群在服用代謝前驅物後,血液中的TMAO會上升,低風險族群則不會,可因此找出心血管疾病潛在的高風險族群。


腸道被稱為人的第2個大腦 飲食不可不慎

人的腸道有「人類第2個大腦」之稱,吳明賢表示,這是因為腸道內的腸道菌會透過一些方式影響大腦,比如與憂鬱症相關的血清素,有90%由腸道產生,血清素過低就會引發憂鬱症;而腸道菌也會左右大腦吃什麼東西,比如喜歡吃速食的人的體內,會養出很多偏好吃速食的腸道菌,「這些細菌會排擠愛吃纖維、蔬果的細菌,向大腦要求吃更多速食。」


「所以老人家養生,好吃好睡很重要,腸胃道健康,腸道菌的菌相好,人就健康長壽,」吳明賢這樣說。

留言

熱門文章